對于智慧城市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對智慧社區可能就不是很了解了。事實上,智慧社區就是將“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入了社區,通過打造智慧社區為社區百姓提供便利,從而加快和諧社區建設,推動區域社會進步。
智慧社區是社區管理的一種新理念,是新形勢下社會管理創新的一種新模式。智慧社區是指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利的現代化、智慧化生活環境,從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會管理與服務的一種新的管理形態的社區。
從功能上講,智慧社區是以社區居民為服務核心,從政務信息、物業信息、物業服務、商業服務等多方面,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務,全面滿足居民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主要由高度發達的“鄰里中心”服務、高級別的安防保障以及智能的社區控制構成。
這種集智慧化社會管理與服務于一體的新型小區管理形態,使得物業和業主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給市民生活帶來更多便捷生活的愜意。
簡單來說,就是有了這智慧社區,我們日常的生活消費、居家養老、醫療保健、家庭治安防范等基本需求都能以一種更人性化的方式解決。
比如,進小區1秒人臉識別,自動打開道閘放行,業主們再也不用為忘記帶門禁卡而煩惱;當有人到訪時,業主只需借助手機、IPAD等工具就能看到訪客是誰,不僅可以視頻通話,而且只要在工具上簡單的點擊就可以實現遠程開門……
智慧社區發展存在問題:資源整合困難,缺乏整體規劃
目前,智慧建設建設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缺乏整體規劃
目前,大多數地方政府為響應政府號召,開展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設活動。但現實生活中,某些社區項目高開低走,開始時高調宣傳,最后卻低調收場。還有部分社區建設未考慮到社區需求及后期運營問題,造成后期需要大力人力物力進行維護,造成資源浪費。
智慧社區的建設的前中后期,均需要有相對完整的建設運營規劃,圍繞社區的需求開展智慧化建設,但總體而言,智慧社區還處于發展初期,各個不同服務模塊之間的銜接和有效運營尚待提高。
二:社區資源、服務整合困難
智慧社區的理想狀態,是讓社區內的閑置資源、勞動力均能有效地被利用。但是現實執行卻有一定難度。一是社區內的閑散人員可能經常居家不外出,或不經常接觸社區的信息。要統計這類人群的信息是比較有難度的;二是社區居民基數龐大,有技術,有服務能力的人群隱藏在社區居民中,挖掘起來比較困難,將其整合起來更是一項復雜的工作。
三:社區服務差異化難以體現
當前各個城市的智慧社區服務主要類型有物業管理公司的服務、社區行政管理中心提供的公共服務以及一些社區O2O產品提供的專項到家服務。這些服務雖然打著智慧社區的旗號,但是社區居民眼中卻缺乏吸引力。例如一些社區社交產品,在微博、微信、QQ發展深入市場的環境下,社區社交產品難以成功推行。社區服務的要突出差異性,更多的是要關注社區居民的重點需求(例如:家政、故障報修、文娛、幼兒托管等),提供個性化服務。
智慧社區三類建設服務模式
目前已有的智慧社區建設模式和解決方案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自上而下”的智慧社區建設模式,該模式通過社區服務搭建一個平臺,構建社會社區O2O生態圈,主要從物業或社區O2O業務切入,用戶缺乏粘性,失敗率較高,同時無法解決社區各個家庭智能終端的全面聯接和內容交互。
二是“自下而上”的智慧社區建設模式,主要針對單一業務提供社區服務,例如e家潔、阿姨幫等。但該類社區O2O服務模式業務單一,用戶推廣成本高,擴張性弱。同時,無法解決家庭用戶智能終端、社區門禁、安全防護等智能聯接和協同問題。
三是“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線上主要包括云平臺、服務平臺建設,線下主要包括社區生活服務機構、社區團體組織。綠城智慧園區服務平臺是“一體化”服務模式代表。綠城智慧園區服務體系在園區生活服務體系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平臺的建立、智能設施設備的引入、移動互聯網及應用程式的推行,讓業主方便的獲取健康、文化教育、居家生活等各項服務,實現人與物、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高度互通,提升業主的生活便捷度、服務參與度和居住幸福度。
“智慧社區”是智慧城市的細化子行業和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智慧城市來說,“智慧社區”的體量要小得多,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大的智慧城市具有的,一個小的智慧社區一樣不少。比如前端相機、后端平臺、數據存儲、人臉識別、車輛識別、大數據碰撞、物聯網、智能樓宇、手機APP等等,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利的現代化、智慧化生活環境,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與服務,并可持續運營的社區形態。
安防是智慧社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智慧社區存在的價值所在。本著“便民、惠民、利民、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目前產業鏈諸多環節企業都開始涉足甚至已經著手布局智慧社區,智慧社區產業未來的健康發展值得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