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將會成為本世紀中國社會的常態。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老齡人口呈現爆發式的增長趨勢。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17.3%;預計到2050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4.87億,占總人口的34.9%。有關老年人口的統計數據總在不同的場合被強調,可見人們對于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充滿了焦慮和恐懼。智慧養老的誕生為人們提供了新的養老模式,同樣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智慧養老為啥這么被人們看好?
(一)傳統養老方式的力不從心
1.快速而加重的老齡化沖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3億人,占總人口的16.7%;65周歲及以上人口超過1.5億人,占總人口的10.8%。老年撫養比從2011年的12.3增長到2015年的14.3,意味著5年時間,100名勞動年齡人口所要撫養的老年人數量增加了2人。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5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35%。
2.家庭養老功能的退化
根據人口普查抽樣數據,我國戶均人口規模已經由1982年的4.41人降為2010年的3.09人,1人戶比例由1982年的7.97%上升至2010年的13.66%,接近翻番,2人戶比例由1982年的10.08%上升為2010年的24.37,超過翻番,說明家庭的核心化、小型化已經成為大規模的社會現實存在。隨著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和城市年輕人追求自由獨立生活的趨勢增強,家庭的養老功能正在逐漸失去人力支撐的基礎。激烈的市場競爭也讓年輕一代的生存壓力加劇,對年老父母的贍養和照護正成為許多年輕人生存壓力外的又一巨大物質和精神重壓。家庭的養老意愿與養老能力之間的剪刀差無可避免地逐漸加大,表現在家庭養老功能上就是子代贍養能力的退化和空巢老人寂寞感的增加。
3.機構養老的冷熱不均
機構養老曾經被視作我國應對老齡化沖擊的有效途徑,但時間和實踐都已經證明,我國超過九成的老年人都愿意選擇居家養老模式。全國各地正在推廣的“9073”或者“9064”養老模式都是對這種養老意愿的尊重和體現。在此形勢下,機構養老的發展呈現分化局面:公辦養老機構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三無”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群體和部分一般老年人群體,民辦養老機構與公辦養老機構的服務對象幾乎重合,但由于在運營成本和服務質量上與公辦養老機構存在較大差距,民辦養老機構的生存問題一直未能有效解決。根據全國老齡辦的數據,2015年51%的民辦養老機構只能收支持平,40%長年處于虧損狀態。現實中的表現就是公辦養老機構“人等床”,一床難求;民辦養老機構“床等人”,床位大量空置。
除了公辦、民辦養老機構入住率的冷熱不均,機構養老的冷熱不均還體現在政府意愿與老年人意愿的巨大差異上。在談及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不足時,床位數比一直是被反復提及的。雖然從絕對數量上來看,我國養老機構的床位數確實存在很大的短缺,但這種短缺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表現,部分地區甚至存在“過剩”的問題。其實,這種“過剩”并不是真的“過剩”,而是“相對過剩”,即由于地理位置、服務質量、服務價格等客觀因素導致的“過剩”,是一種相對于老年人養老服務支付能力不足的“相對過剩”。所以,如果一味地追求床位數比,“熱”的是政府績效明顯,“冷”的是養老服務資源效益不高。
(二)“智慧養老”的引出
2008年,美國IBM公司在紐約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理念,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指出了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實現數字化和互聯的現實,即通過新技術和網絡,未來所有的物品都有可能安裝并應用智能技術,進而實現智能化服務。依據這一理念,智慧城市建設熱潮在全球興起,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管理和運行的智慧化,為城市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許多城市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推動公共服務開展,養老服務同樣搭上了智慧科技的快車。
為了使老年人不受養老院地理空間的束縛,智能家居為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即將全套電子芯片裝置,植入冰箱、地板及其他家用電器中,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處于遠程實時監控狀態,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意外事件。這種養老模式被稱為“智能居家養老”。隨著相關技術應用對老年人多樣化養老需求的重視,“智能養老”進一步演化成“智慧養老”,老年人不再是被動的技術使用者和被照顧者,而是具備了選擇技術應用和技術產品能力的智慧個體。就此,“智能養老”逐漸為“智慧養老”所取代,成為老齡化背景下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的新探索。
(三)“智慧養老”的優勢
“智慧養老”(Smarthomecare)實際是一種以信息通訊技術為工具,鏈接各類服務系統,為社會提供養老服務的新型養老模式。相較于傳統的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智慧養老”模式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也使得“智慧養老”的潛力被各方看重。
“智慧養老”借助互聯網在信息交換和處理方面的優勢,強化處于分割離散狀態的社會養老服務資源配置,對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而言不啻于一場革命就“智慧養老”的具體優勢,學者認為:“互聯網+居家養老”有助于解決目前居家養老信息交流不通暢的問題,從而使居家養老服務供需更匹配,有利于提高養老服務的便捷性和靈活性;有助于擴展居家養老服務的項目,豐富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老人在網絡上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形成居家養老服務的閉環,從而促使居家養老服務質量不斷改進,也有助于提高居家養老服務的管理效率。
(四)我國智慧養老的發展前景
從基本投入來看,投資專家認為,實體養老機構增加一張床位需要投入15萬元,如果再算上土地租金、人員工資、運行經費、大型資產折舊費等基礎開支,開設一家最低規模30張床位的養老院就需要500萬元,而建設一家依據“智慧養老”理念的“虛擬養老院”,5年內投入500多萬元就可以覆蓋5萬名老人。由此可見,開展“智慧養老”相對于實體養老院的比較優勢十分明顯。
如前所述,面對我國如此龐大的老齡化體量與快速的老齡化趨勢,如果繼續倚重實體養老機構來改善養老保障服務,不僅經濟成本巨大,而且成效難以保障,且與多數老年人希望居家養老的意愿不符。因而,發展“智慧養老”,依托智能信息技術實現分散養老資源的集中供給、精準供給和高效供給,是我國應對“未富先老”背景下老齡化沖擊的有效選擇,具有大力推廣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飛速發展已經深刻改變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運行狀態,展現了巨大的技術推動力。基于這樣的認識和判斷,《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加快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要求。為此,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也制定了《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體系,實現健康管理、居家養老等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基本普及,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質量效率顯著提升。
因而可以預計,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國“智慧養老”模式必將具有豐富的技術應用前景和廣闊的實踐空間,將為提升我國養老保障服務成效發揮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