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老齡事業發展存在問題和基本養老模式,結合當今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未來影響,本文將對構建城市智能化老齡宜居社區+居家養老體系進行分析討論。
一、老齡事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基本養老模式
我國老齡事業的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總體滯后于老齡化速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我國2040年后將達到深度老齡化社會,其趨勢幾乎不可逆轉,屆時老年撫養比將達35%以上。
我國城市居民目前在老年人養老問題上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家庭養老、社會機構養老、社區+居家型養老、異地養老等4種基本養老模式。
家庭養老是以家庭為核心由其成員陪護或雇請護工照料的傳統養老模式;從老人精神撫慰和家庭倫理角度來看,居家養老也有著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優勢;缺點是不專業,對子女少、工作又較忙的家庭來說負擔重、照料不細致。養老院等社會機構養老是社會化的養老模式,有公辦、委托管理和私立等形式。有活動場所、利于老人相互交流,有專業服務人員,便于及時掌握身體狀態及救治。缺點是沒有醫療服務能力和資質,很難獲得醫療報銷,即不能醫保支付,這就使很多普通家庭的老人沒有能力入住。社區+居家型養老是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有機結合的養老模式,即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這種模式既結合了上述兩種模式的優點,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兩者的不足。“異地養老”則是近兩年新興起來的,是由于一部分人的養老觀念發生了變化,而選擇在生態環境優越、養老服務條件較好的特色小鎮或鄉村安居的方式;有的則是基于地域房價、生活成本低等因素而遷移到異地居住養老。優點是環境優越、利于養生;缺點是醫養服務配套不足、成熟度低。
人們在選擇養老模式上,總體上受制于個人經濟條件、醫養設施、服務水平、思想觀念和親情倫理需求等。因此,從現階段起就我國養老事業的發展應立足當前,著眼于未來進行布局和設計,及早有所側重地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而智能化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應是當前政府加大力度早布局早推動的建設重點。
二、著手于智能化硬件改造及其配套
1.在舊城(社區)改造中側重扶持老齡宜居項目在我國城市的舊城區中,存在著大量建于90年代前后的居民住房,這些沒有電梯的7層樓高的房屋,成了老人們每日上下樓最大的“心病”;加上原先小區居民們聚集喝茶聊天的路蔭,也已被當作停車場而擠占,其宜居性大幅降低。然而,政府在這種舊城區的改造上,其投入點卻并沒有考慮到老年宜居問題,僅是對靠路邊的房屋外墻作些裝飾,小區內也僅限于整修花草、翻新路面。實際上,改造的重點不應只是表面修飾,而應盡早實施智能化宜居設計和建設,即為這些成色還好、老齡人正快速增多的小區樓房裝配上小型電梯,為社區醫院搭建老齡服務醫養場所和信息平臺。同時,對于大多數人不愿居住的一樓,由政府通過收購、置換、租用等多種形式接手,再根據需要進行適當改造,或作為社區醫院的老年人醫養病房,或作為社區管委會的老年文娛活動室,交給社區或醫院管理使用。在城市土地價格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這種方式既節約了政府買地新建養老院的開支,又因地制宜地解決了居家養老難題。
2.在新社區建設中增加智能養老設施配套項目新社區智能化老齡宜居建設,相對老社區改造而言較為簡單,只要超前規劃設計好即可。即在地宗拍賣前,政府應根據老年宜居社區建設規劃,配套建設智能化老齡養生養老園區;同時,要求開發商留下不太好出售的小區內底層樓房,同步設計和訂制建造小區老年活動室、老年醫養病房,政府則或通過給予開發商優惠條件方式,或通過回購、租賃方式,待建成后交由社區管委會、或社區醫院管理使用。對于18層以上樓房,建議增設醫用專用電梯,便于醫院急救擔架和急救推車使用。以上這些對開發商來說,不僅免去了一樓商品房不好賣的難題,還因為樓盤建有完善的養生養老園區和理療設備等而增加了賣點。
3.在醫療資源分配整合上規劃建立智能化老齡醫養管理中心 政府應積極主導并協調區域內公辦的高資質大型綜合醫院,組建專門的老齡醫養信息平臺和管理中心或老齡急診救治指揮中心。中心醫院信息平臺對接區域大醫院,區域大醫院對接轄區內社區醫院(包括私辦醫院)并分片管理,社區醫院信息平臺直通各居民小區老齡醫養診療所,各小區醫養診療所建立居家養老客戶端數據信息,由此構建成一整套完善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智能化控制系統。為便于日常醫養和重癥救治,社區醫院和小區診療所,還必須建立完善的個人病歷檔案、服務方案等,根據社區老人的健康檔案,定期做好健康體檢工作,對患有慢性疾病患者要采取具體的針對性的指導,遏制慢性病的發展,幫助老人改善生存狀態。同時,對大型醫院醫養管理中心開通遠程診療信息平臺、重癥入院救治綠色通道等等。這種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化平臺,將社區作為社會與家庭的中間紐帶,讓老年人居住于家,活動于社區,既改善了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支持環境,又保證了救治的及時性,同時也必將大大緩解大醫院看病難、老齡醫養床位緊缺等一系列問題。另外,對開設老齡醫養部門的社區醫院、小區診所,在醫療資質與行政管理上,應歸屬區域大醫院老齡醫養管理中心,對主治醫生可相對固定,也可由包片輻射的大醫院采取派遣制度輪換座診,這樣有利于確保老齡醫養質量和服務質量;有利于醫院統籌安排醫療資源和實現有效管理;有利于政府對老齡事業發展扶持性政策與補貼的精準到位。
三、規范醫養制度和發展老齡服務產業
1.以優惠政策和措施整合各方資源積極扶持社區+居家養老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既降低了政府公共開支成本,實現了老齡醫養結合的關鍵性突破,也體現了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立足長遠、突出重點的養老原則。對于現階段條件下乃至未來較長一個時期內的這樣一個雙贏結果,政府應在落實“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上,積極抓住這個突破口,采取一系列鼓勵和扶持措施,加快推進老齡事業的健康發展。此外,政府還可從以下方面協調組織:①從社會慈善機構、社會人士獲得的捐助(贈)物資、現金中,對老年人予以養老補償。②通過提倡和組織志愿者等作義務奉獻,或動員社會各方面開展獻愛心活動等,為居家養老者提供上門服務。③通過引導和培育社會養老服務市場的方式,由贏利的或非贏利的機構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2.以社區服務功能支撐社區+居家養老體系緊緊圍繞建筑設施智能化、物業管理智能化、健康管理智能化、生活服務智能化、老年照護智能化、文化服務智能化這6個方面,大力建設和完善社區+居家養老體系。特別是這一體系中居核心的醫養服務體系,要以綜合性大型醫院或各區域大醫院為龍頭,以社區綜合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依托、小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所)為支點,以家庭為客戶終端,建設好基礎性服務設施和信息服務系統。為滿足客戶端服務需求,居家養老系統應由“居家養老平臺”和智能終端組成,外接有線或無線的老人專用終端呼叫器,該終端呼叫器可實現一鍵撥號功能,并能提供緊急呼叫求救和求助功能。通過智能化建設,構建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強力推動專業化的老年醫療衛生、康復護理、健康咨詢等服務項目,為老年人提供正常步行15min圈的就近就便的多種服務。通過積極開展為老年人所喜聞樂見的系列活動,吸引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走出家門,到社區養老服務場所接受服務和參加文娛活動;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則采取派專人上門包護,滿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醫療護理、文化娛樂、心理慰藉等多種需求。此外,還應辦好老年食堂。老年食堂是最能為老年人提供生活方便的場所,政府應將開辦老年食堂作為建設老齡宜居社區規劃的標配。在我國在實行了幾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下,許多老年人長期生活在空巢狀態下,加上一部分失獨、失能老人,其是最需要提供這種服務的群體。在社區開辦老年食堂,既可引入市場機制由相關機構在符合政府準入機制條件下進駐,也可在政府扶持下由社會非贏利機構在政監督機制下運作。
3.健全養老服務監督管理體制隨著我國老齡事業的快速發展和智能化的加速進步,必然會帶動養老智能產品、醫養保健品、社會化醫養服務等快速地發展。為防止出現我國食品業早期發展階段亂象橫生、信用缺失的局面,政府應盡快研究和配套出臺相關規定并規范養老管理機構的服務職責及職能范圍等。各地政府應加強對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建立相應工作機制。在城鎮引導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點,或者受政府委托管理的機構,負責對本轄區居家養老服務實施全面有效的管理,其主要職責是:建立老年人信息庫,發布老年人服務需求信息和社會服務供給信息,對享受政府補貼的居家老人進行資格評估;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相關資格進行審查,接受服務對象的服務信息反饋,檢查監督服務質量。承擔政府委托的其他養老服務事項。
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老齡化速度明顯快于養老事業發展的形勢下,在有限的資源投入上,各級政府要以落實十九大關于“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的精神為契機,本著立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立足長遠、突出重點的原則,在基礎建設(制度、設施)方面盡快著手布局,加強政策引導、做好頂層設計,夯實基礎工作,充分借助智能化技術優勢,加速構建一個完善的城市智能化老齡宜居社區+居家養老體系。